啊啊口腔網
  1. 首頁
  2. 口腔常見疾病
  3. 口腔基本知識
  4. 口腔護理保健
  5. 口腔百科
  6. 口腔疾病治療
 啊啊口腔網 >> 口腔護理保健 >> 口腔保健基本常識 >> 種植修復的相關考量

種植修復的相關考量

  種植義齒的發展

  20世紀60-70年代,瑞典學者布倫馬克(Branemark)教授觀察到動物的骨組織能與植入的钛金屬裝置發生骨結合(osseointegration)。1982年,在多倫多會議上,Branemark報道了關於骨結合多年的大量研究,奠定了口腔種植學的基礎。此後的80-90年代,種植技術得以快速發展,日趨成熟,可以輕松實現種植體的骨結合,醫師開始關注種植後期的修復及美學效果的實現。而近10年來,種植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中,大量種植病例湧現,同時亦出現大量問題。此時,我們開始重視種植體風險控制及處理,種植修復最終效果及風險控制涉及到種植修復的全過程。種植治療原則也由原來的“以外科為導向的種植義齒修復”轉為“以修復為導向的種植義齒修復”。

  種植修復(設計)目的為在維護患者口颌系統長期健康的基礎上恢復缺失牙的咀嚼、美學、發音等功能。種植修復設計需遵循的原則與傳統修復方式相似也包括生理原則、機械原則和美學原則。生理原則即要維護口颌系統健康,機械原則即保證種植體及上部結構在功能狀態下保持足夠的強度,避免折裂,美學原則為恢復原有牙的形態外觀、與口內余留牙相協調、形成良好的軟組織及牙槽骨形態。三個原則貫徹種植設計、種植手術、上部結構制作和維護全過程。

  骨結合及初期穩定性

  一個成功的種植體實現骨結合依賴於三個要素:活性骨、與骨組織緊密接觸、功能負荷。因此,種植體骨結合的基本條件為有活性正常的骨組織,種植體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種植體表面形態適宜,有正常骨形成的空間(阻止軟組織長入),血供良好,可以實現初期穩定性,並能進行適宜的功能負荷。影響種植體初期愈合的相關因素包括種植體表面與骨組織適宜的距離(最佳種植體初期扭矩為15~35Ncm),適宜的機械刺激(非功能負重),是否存在細胞活性因子、生長因子及種植體的表面活性。

  注意事項

  種植手術過程中應盡量保持骨的活性,減少對骨的溫度(4℃生理鹽水降溫、鋒利的車針、避免加壓、提拉動作)、化學(避免使用刺激性藥物)、生物刺激(嚴格消毒控制感染),保證血供,保證受力在可承受范圍之內,這樣才可保持初期及後期牙槽骨的健康。

  同時,還要注意保護下齒槽神經管、颏孔、上颌窦、鼻腭管、鼻腔等重要機構或器官。

  對於種植支持的固定義齒,種植體個數上颌至少為4個,一般可植6~8個,10個以上為過度;下颌至少為4個,一般為5~8個,10個以上為過度。

  種植修復的相關考量

  選擇種植體時要考慮其直徑、長度,上部結構(牙合)龈徑,局部骨量,缺失牙空間,缺失牙位,(牙合)力大小、方向,美學等。當骨量不足時可行骨增量術,選擇短或小種植體,采取控制(牙合)力的措施。

(實習編輯:徐潤蘭)

Copyright © 啊啊口腔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