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啊口腔網
  1. 首頁
  2. 口腔常見疾病
  3. 口腔基本知識
  4. 口腔護理保健
  5. 口腔百科
  6. 口腔疾病治療
 啊啊口腔網 >> 口腔常見疾病 >> 口腔潰瘍 >> 關於口腔潰瘍 >> 中國口腔黏膜病學史

中國口腔黏膜病學史

  我國口腔黏膜病的研究源遠流長。迄今為止,最早關於口腔黏膜病的記載出現在夏商西周時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770年)。據周大成教授考證,甲骨文中記載了“疾口”“疾舌”“疾言”等與口腔疾病有關的卜辭。目前甲骨文中有兩片“貞疾口”的卜辭,即口腔黏膜相關疾病。“貞疾舌,於妣庚”,意為武丁患舌部疾病,求其先母妣庚賜其治愈。疾言,即可引起聲音嘶啞或發音困難的相關疾病。因甲骨文的卜辭多用於占卜,故未見到藥物及其他治療方法的記載。

  古人對口腔黏膜病的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素問》就有關於口潰瘍的記載:“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瘡”意為心火上炎,肺金燒灼,熏蒸於口,遂發口瘡。《內經?至真要大論》曰:“少陽之復,大熱將至,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在《黃帝內經》中已反映了四時六淫之邪,內發於髒腑者,經之口內可生瘡糜爛。隋朝巢元方在其《諸病源候論?口舌瘡候》中寫道:“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髒腑熱盛,熱乘心脾,氣沖於口與舌,故口舌生創也。”指出髒腑熱盛與口瘡發生有關。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記載:“心脾有熱,常患口瘡,乍發乍磋……”指出口瘡病因與心脾積熱有關,有治愈性和自限性的特點。宋代的《聖濟總錄》記述:“口瘡,由心脾有熱,氣沖上焦,蒸發口舌,故做瘡也。”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雲:“口瘡服良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沖上無制,用理中湯,人參白術甘草補土之虛,干姜散火之標,甚則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此方滋補脾陽治療中焦土虛,對火口瘡中的虛火治療上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在南北朝時期《劉涓子鬼遺方》一書中,首次將復發性唇疱疹稱之為“熱瘡”、“熱氣瘡”,主張用生地黃膏、黃連膏等治療。《諸病源候論?熱瘡候》雲:“諸陽氣在表,陽氣盛則表熱;因運動勞役,奏裡則需而開,為風邪所客,風熱相搏,留於皮膚,則生瘡。……風多則癢,熱多則痛,血氣乘之,則多膿血,故名熱瘡也。”

  在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帶狀候》中關於帶狀疱疹記載“帶狀者,纏腰生,瘡如帶,因以為名。”明?王肯堂《證治准繩瘍醫?卷四纏腰火丹》曰:“繞要生瘡,累累如貫珠,何如?曰:是名火帶瘡,亦名產腰火丹”是因“心腎不支,肝火內熾流入膀胱,纏於帶脈。”後稱之為蜘蛛瘡、蛇串瘡、火丹等.青?陳實功《外科正宗》曰:“火丹者,心火妄動,三焦風熱乘之,發於肌膚。”

  現代口腔黏膜病學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口腔黏膜病學經歷了30年的創立起步、10年的振興奮起和20年的發展飛躍後,目前已形成一門生機勃勃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立的專業學科,其部分研究項目已跻身於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建國後30年,中國口腔黏膜病學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創立起步階段。在該階段,全國共有約250篇論文正式發表,絕大部分為文獻綜述和臨床研究,少數學者在臨床觀察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基礎理論研究,但其整體研究水平較低。

  1978年,在衛生部和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的領導下,口腔白斑與口腔扁平苔藓及其癌變防治協作組(簡稱“兩病”協作組)成立,李秉琦教授率先提出“中西醫結合防治口腔黏膜疾病”的具中國特色的治療方向,主持擬定了有關復發性口瘡、口腔扁平苔藓療效標准及治療方案,收入衛生部規劃教材,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上述疾病診治標准,全面帶動我國口腔黏膜病學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口腔黏膜病學進入了振興奮起階段。

  在“兩病”協作組成立的短短10年裡,我國口腔黏膜病學發展迅猛,1988年成立了以許國祺教授為組長的中華醫學會口腔黏膜病學組,並於當年在江蘇常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學術大會,我國口腔黏膜病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高層次的發展飛躍階段。1998年,成立了以李秉琦教授為主任委員的中華口腔醫學會第一屆口腔黏膜病專業委員會。

  目前,眾多醫學院校及口腔醫院開設了口腔黏膜病專科門診,部分醫學院校設立口腔黏膜病研究方向碩士點和博士點,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口腔黏膜病的研究水平奠定了基礎。2000年,由李秉琦教授主編的衛生部規劃教材《口腔黏膜病學》第1版出版發行,這些都表明口腔黏膜病學在我國已成為一門重要的獨立學科。

Copyright © 啊啊口腔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