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啊口腔網
  1. 首頁
  2. 口腔常見疾病
  3. 口腔基本知識
  4. 口腔護理保健
  5. 口腔百科
  6. 口腔疾病治療
 啊啊口腔網 >> 口腔常見疾病 >> 口腔癌 >> 關於口腔癌 >> 張陳平:為口腔癌患者重建下颌

張陳平:為口腔癌患者重建下颌

  張陳平長期致力於口腔颌面-頭頸腫瘤的臨床及基礎研究,擅長頭頸腫瘤的外科治療和口腔颌面部缺損功能重建,已救治颌面腫瘤病人累計萬余例。他在晚期惡性腫瘤或復發惡性腫瘤方面尤有創新,打破了某些手術禁區,明顯提高了口腔颌面部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

  張陳平

  1959年3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颌面-頭頸腫瘤科行政主任,口腔颌面-頭頸腫瘤診療中心主任,上海市頭頸腫瘤臨床診治與轉化醫學中心執行主任。

  在“咽喉要道”開腫瘤,不僅要“切”,有時還要“補”。

  與人體其他部位的腫瘤不同,口腔颌面-頭頸腫瘤,由於涉及口腔、口咽、鼻咽、喉等部位和器官,口腔颌面外科醫生在拯救患者生命之時,還必須考慮的是——能否恢復患者的吞咽、發聲等基本生理功能,並盡可能重建修復患者的“顏面”。可見,口腔颌面外科是融合了腫瘤學、整形外科的交叉學科。

  作為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颌面-頭頸腫瘤診療中心主任,張陳平師從我國頭頸腫瘤的創始人之一邱蔚六院士,長期致力於口腔颌面-頭頸腫瘤的臨床及基礎研究,擅長頭頸腫瘤的外科治療和口腔颌面部缺損功能重建,已救治颌面腫瘤病人累計萬余例。他在晚期惡性腫瘤或復發惡性腫瘤方面尤有創新,打破了某些手術禁區,明顯提高了口腔颌面部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

  “中國口腔颌面外科在國際上引起關注,經常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主題發言,吸引了眾多國外醫生前來取經,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張陳平說,“未來,口腔颌面腫瘤,將更多地采取多學科協作治療模式,納入內科、放療、化療、生物治療以及中西醫結合多種治療方法,為患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救治晚期口腔癌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口腔颌面外科獨樹一幟,在國際上開創了口腔颌面外科的大醫學與牙醫學結合的診療模式。

  口腔颌面外科,是一門以外科治療為主,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頰、舌、腭、咽等)、面部軟組織、颌面諸骨(上颌骨、下颌骨、顴骨等)、颞下颌關節、涎腺以及頸部某些相關疾病的防治為主要內容的學科。

  張陳平拿著一個頭骨模型介紹說,口腔颌面的結構很復雜,包括颌骨、牙齒、面部軟組織等,牙齒是人類與外界接觸最原始的部位。颌骨的病很多,全身骨的病種基本都能在颌骨發現。如骨腫瘤、成釉細胞瘤、骨肉瘤、中心性癌、淋巴瘤、鱗狀細胞癌等。還有一類疾病與牙齒的發育有關,如各種炎症、牙龈癌等。其中,口腔癌是頭頸部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9%~3.5%;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4.7%~20.3%,僅次於鼻咽癌,居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在亞洲的印度與巴基斯坦等國則高達40%~50%。我國雖然不是口腔癌的高發區,但因為人口基數較大,患病的人數也是非常多的。

  “晚期口腔癌為何難治療?這與醫生的知識結構、臨床經驗有關。有些口腔腫瘤大得驚人,通過眼球直接長到顱底,如何去根治?我們的腫瘤根治理念,不同部位、不同的臨床分期、不同的結構都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果對腫瘤的侵犯方式、轉移途徑、高危因素認識不足,治療就會造成偏離。”張陳平建立的顱颌面聯合根治術,治療晚期口腔颌面部惡性腫瘤,采用血管化組織瓣一期整復顱內、外缺損,避免了術後腦脊液漏、顱內感染等嚴重並發症,顯著延長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

  有些晚期腫瘤侵犯到頸動脈上,頸動脈直接供應大腦血液,稍有閃失就會造成大腦缺氧或威脅生命,少數人在手術後偏癱或死亡,一般醫生看到這種腫瘤都“心裡發毛”。但張陳平卻迎難而上,建立了一整套頸動脈腫瘤的理論體系和治療規范,詳細解答了哪些手術可做,怎麼做,適應證有什麼。

  還有些舌頭腫瘤晚期侵犯到喉嚨,患者不能講話,有些從頸部一直侵犯到胸部。對於這種晚期腫瘤,張陳平與神經外科、耳鼻喉科、胸外科、普外科合作,開展全舌、全口底及全喉切除與重建術,使會厭、喉受累的晚期口腔颌面部腫瘤患者3年生存率達35%。

  “舌癌切除,安全緣的范圍多大,都有明確的規范。舌癌切除後, 為了恢復舌的吞咽和語言功能, 我們還應用其他部位的組織進行舌再造。”

  與其他腫瘤不同,口腔颌面腫瘤切除後,往往在面部留下巨大的缺損,嚴重影響患者的容貌和吞咽、講話等功能,因此還存在一個功能重建的問題。對此,張陳平應用多塊血管化游離組織瓣串聯修復大面積、洞穿性缺損,使患者術後面形、呼吸、吞咽及言語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恢復。他以第三完成人參與的“口腔颌面部腫瘤根治術後缺損的功能性修復”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九院每年的口腔腫瘤手術高達4000多例,經過手術,66%的晚期口腔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達43年,63%的患者中位生存期達5年,晚期口腔癌的5年生存率在40%左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美國知名的頭頸癌治療中心Sloan-Kettring紀念醫院的晚期口腔癌患者中位生存期達5年的也不過25%~37.5%。

  十七八年前,張陳平接診過一個4歲的女孩,下颌骨長了骨肉瘤,腫瘤生長迅速,從發現腫瘤到送到九院住院,僅僅一周的時間,腫瘤已經有成人拳頭大小,充滿了女孩的整個口腔,嘴巴已經不能閉上,無法飲食,而且不斷出血,情況十分危及。張陳平在急診後,立即給女孩做了下颌骨全部切除手術,只留下部分關節。手術救了女孩一命,卻讓她失去了“下巴”,花季少女只能戴著口罩生活。

  女孩18歲的時候,又一次找到張陳平,希望能重建下颌。“當時她的下颌已經完全缺失,嘴唇往裡包著,看起來非常恐怖。”張陳平決定為她進行全下颌體重建手術。他先從女孩的腓骨截取骨頭,然後分為幾段,重構了下巴的形態,並用顯微外科的方法,將血管全部吻合,為女孩重建了一個漂亮的下巴。

  重建下颌功能

  下颌骨構成面下1/3的骨性支架,是維持面形、保持咀嚼等功能的關鍵。由腫瘤、外傷等多種疾病引起的下颌骨缺損,往往導致嚴重的顏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礙。如何對缺損的下颌骨進行重建修復,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的一大難題。第九人民醫院的口腔颌面外科,從上世紀50年代建科以來,就非常注重颌面的修復重建技術,在國內填補了很多空白。

  莉菁是一個下颌畸形的女孩。10歲時,她身患下颌萎骨纖維異常症,曾作過3次削骨整形手術,不料從2004年起她的下颌骨逐漸萎縮,下巴奇怪地“消失”了,致使晚上睡覺時呼吸困難,吃飯時失去了咀嚼功能,只能吃流質,而且嚴重影響容貌。

  2005年,18歲的莉菁經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颌面外科施行自體骨與人工關節復合,結合快速原型復制技術重建全下颌骨。手術分為兩組同時進行,張陳平負責切除萎縮的下颌骨,張志願院長則從莉菁左腿上取下一根22厘米長的腓骨。醫生首先將腓骨截成4段,構建成弧形的下颌骨形狀,將其固定在由與計算機輔助設計相結合制作的與原有下颌骨完全一致的下颌骨钛網上,這需要縫合直徑僅2毫米的微小血管,以建立新下巴的血液供應,接著再連接2個人工關節,安裝在莉菁的下巴上,隨後再度從莉菁左大腿取下一段筋膜,包裹住金屬物。手術大獲成功,女孩重新擁有了一個完整的下巴,開始了新的生活。如此大型的全下颌骨重建在國內外未曾見於文獻報道。

  “下颌骨被切除後,可采用自體骨移植,以恢復和維持面部外形,並可在移植骨上植入人工牙根,為以後裝假牙恢復咀嚼功能創造條件。”張陳平拿出一個3D立體打印的小孩下颌骨模型說,“這是一個口腔癌的患者下颌骨模型,我們通過CT掃描,在電腦中復原患者的下颌骨三維造型,然後通過3D立體打印技術,打印出一個與患者一模一樣的下颌骨。你看其中的一段缺損,就是用患者自身的髂骨補上去的。”

  張陳平在國內率先從保存下颌骨功能、下颌骨功能性修復重建以及下颌骨重建術後功能評價三個方面對下颌骨缺損的形態與功能重建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系列成果,他應用“開窗減壓術”治療下颌骨大型囊性病變,保存和恢復下颌骨的形態與功能;應用血管化髂骨肌瓣同期牙種植技術重建下颌骨外形和咀嚼功能。他研究下颌骨外形線相關性,結合CAD/CAM技術行下颌骨缺損個體化種植。近年來,他開展了近1200例颌骨功能性重建手術,他領銜的科研成果“下颌骨缺損的形態與功能重建研究”項目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全國20余家三級醫院進行推廣應用。

  張陳平說,下颌重建的組織移植方法很多,如異體骨移植,由於有免疫排斥反應,需要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生物材料移植,包括钛板,雖然在體內沒有排斥反應,但是全部替代比較困難。目前最好的方法還是自體骨移植,用腓骨、髂骨、肩胛骨等來重建下颌骨。全球80%的下颌骨重建都用髂骨與腓骨,因為髂骨寬度大,可以在上面種植牙齒,但是因為它不是很長,所以只能補一些小的缺損,缺損很大的還要用長而窄的腓骨。

  重建的下颌骨比原始的窄,如何在上面種植牙齒,重建咀嚼功能呢?張陳平開始探索“醫工結合”的路子,他發明的“牙種植牽引器(DID)”2002年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可以牽引種植牙齒達到足夠的高度,他運用這一技術做了30多例牙齒種植,12年後發現當初種植的牙齒仍然非常牢固。他發明的“腓骨截骨板(FOG)”獲國家發明專利;他還應用生物力學模型優化設計下颌骨植入性假體(BMM),並建立動物模型,初步評價BMM設計的合理性。

  他的研究成果拓展了保存颌骨功能外科的理念,深度挖掘改進了傳統颌骨修復重建技術,填補了該領域研究的多項國內國際空白。

  移植的自體骨能否成活,其關鍵在於顯微外科的技術,能否將纖細的血管吻合。“我們這裡的醫生經過嚴格的顯微外科訓練,一年要做700例顯微外科手術,修復成功率高達98.6%,壞死率不超過2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德國修復成功率95%,印度60%~70%,有些國家只有30%。”張陳平說。

  重視國際學術交流

  和其他醫學專科一樣,口腔颌面外科是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形成的一個醫學分科,正因為有了口腔颌面外科學的形成和參與,才使得中國的牙醫學發展成為口腔醫學。

  第九人民醫院的口腔颌面外科,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力,這裡是“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口腔颌面-頭頸腫瘤培訓基地”、“AO顱颌面亞太培訓中心”。在這裡,經常會碰到前來進修學習的金發碧眼的外國醫生。

  張陳平非常重視國際學術交流,他任國際口腔颌面外科協會口腔颌面腫瘤外科與修復重建培訓中心主任和AO顱颌面中國區主席,培訓來自新加坡、西班牙、挪威等國口腔颌面外科醫師、促進國際口腔颌面外科教育和顱颌面堅強內固定協會的發展。

  他還曾擔任第11屆世界口腔癌大會(ICOOC)執行主席並作主題發言, 2011年和2013年在第20和21屆國際口腔颌面外科會議上作大會發言,擴大了中國在國際口腔颌面外科界的影響。通過廣泛的學術交流,學術影響遍及東南亞(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歐美(美國、西班牙、芬蘭、希臘)等國家與地區。

  他的系列研究也推動了國內學科的發展,九院每年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兩期“顯微外科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應用學習班”,“下颌骨功能性重建”及“功能性外科在口腔颌面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各一期,培養了一批專門從事口腔颌面外科的骨干人才。

  “我國在口腔颌面外科方面獨樹一幟,國外的醫生都來我們這裡開眼界。”張陳平驕傲地說,“在國內,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喉科、腫瘤醫院的頭頸外科,都可以治療頭頸腫瘤。而唯獨口腔颌面外科在國際上比較特別,因為在英美,口腔颌面外科屬於牙醫的教育體系,醫生畢業後不能做腫瘤外科手術,因此在師資和實力上都受到限制。而我國的口腔颌面外科,將口腔颌面外科的大醫學與牙醫學相結合,在國際上越來越有影響力。”

Copyright © 啊啊口腔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