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啊口腔網
  1. 首頁
  2. 口腔常見疾病
  3. 口腔基本知識
  4. 口腔護理保健
  5. 口腔百科
  6. 口腔疾病治療
 啊啊口腔網 >> 口腔常見疾病 >> 口腔潰瘍 >> 關於口腔潰瘍 >> 生活方式要改善 清熱祛火選對藥

生活方式要改善 清熱祛火選對藥

  口腔潰瘍不是大病,卻困擾人至深。疼痛、難以進食、甚至影響說話發生在絕大多數人身上,尤其好發於中青年。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怎樣才能治好呢?

  口腔潰瘍一般發生於口腔黏膜及舌的邊緣,多為白色潰瘍,周圍有紅暈,十分疼痛,遇酸、鹹、辣的食物時,疼痛加劇,以致美味佳肴都不敢品嘗。雖是口腔小疾,卻令人痛苦不堪,甚至坐臥不寧、寢食不安、情緒低落。因此,了解病因,采取正確的預防和治療措施至關重要。

  大多數醫生認為,口腔潰瘍的發生可能與以下五種因素有關:

  第一,消化系統疾病及功能紊亂,如腹脹、腹瀉或便秘等情況。

  第二,內分泌變化。有些女性每逢經期或行經前後就會出現口腔潰瘍,用藥治療只能暫時緩解,下月行經時依然出現。與此同時,常伴口干、心煩、易怒和大便干 結等症。這可能是與月經前的孕酮水平增高,雌激素的水平降低有關。有研究顯示,對月經前發生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病人給予雌激素治療,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妊 娠期的女性,雌激素水平又會升高,所以經常發作口腔潰瘍的患者,懷孕期間症狀會得到明顯改善。

  第三,精神因素。有的患者在精神緊張、情緒波動、睡眠狀況不佳的情況下才會發病,這可能與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有關。

  第四,遺傳因素。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復發性口腔潰瘍時,其子女約有80%―90%的概率患有此病;若雙親之一患此病時,其子女約有50%―60%患病概率。

  第五,其他因素。包括缺乏微量元素鋅、鐵、葉酸、維生素B12等,可能會降低免疫功能,從而增加復發性口腔潰瘍發病的可能性。

  這些情況都會引起體內虛火上炎,從而導致一系列“上火”症狀的出現。還有部分患者的口腔潰瘍會反反復復地發作,醫學上稱之為“復發性口腔潰瘍”。復發性 口腔潰瘍的特點為“紅、黃、凹、痛"―――潰瘍的周圍會紅腫,但潰瘍本身一般為黃色,形狀凹陷,非常疼痛。其復發時間長短與口腔潰瘍病史長短有密切關系, 病史短,幾個月或一年發病一次;病史長時,一個月發病一次。

  治療口腔潰瘍除了加強預防意識,改變生活、飲食習慣之外,還可用一些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的中藥改善症狀,

  首先,應進行心理調節,去除有害精神因素。情緒不良的人應善於自解煩惱,寬容待人,與人和睦共處,學會自我安慰,生活樂觀。

  其次是飲食調節。飽餐過度與口腔疾病有不解之緣,尤其是消化不良者,應限止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煙、酒,少量多餐進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不可偏食,多吃蔬菜水果,注意營養搭配。

  再次,要注意保持口腔衛生,很多人因為疼痛不敢刷牙,這樣是不對的。要堅持做到早晚刷牙、飯後漱口。

  最後,除了注意生活、行為方式,還可以口服維生素B,同時使用西瓜霜噴劑噴於患處,幫助止疼、促進黏膜愈合。西瓜霜噴劑,是由西瓜霜、硼砂、黃芩、黃 連、黃柏、山豆根、浙貝母、射干、青黛、冰片、無患子果、薄荷腦等14味藥材構成。其中西瓜霜具有清熱降火養陰之功效,能很好地清除體內虛火,防治口腔潰 瘍的生長。黃芩、黃連、黃柏具有抗炎的作用,硼砂具有解毒、防腐的作用,所以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黏膜再生。

  西瓜霜噴劑為黃綠色粉末,噴、吹或敷於患處,一日數次。因為是粉劑,所以向口腔內噴或敷藥時不要呼吸,以防藥粉進入呼吸道而引起嗆咳。用藥後半小時內不得進食、飲水,以利於充分發揮藥效。

  口腔潰瘍重在預防

  口腔潰瘍雖然療法眾多,但基本上都屬於對症治療,目的是減輕疼痛,對其復發卻不能完全控制。大多數口腔潰瘍的發生與個人體質有關,因此很難做到完全避免,但如果盡量避免誘發因素,仍可降低發生率。對本病來說,預防尤為重要,在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口腔衛生,避免損傷口腔黏膜。

  2.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過度疲勞等。

  3.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開朗,避免因煩躁而上火。

  4.注意生活起居規律、營養均衡,戒除煙酒,堅持體育鍛煉,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最後,婦女在經期前後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疲勞,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新鮮蔬菜,多喝水等,以減少發生。

  需要提醒的是,對口腔潰瘍不能輕視。因為口腔內經久不愈的潰瘍,由於經常受到咀嚼、說話的刺激,日久會有一定的癌變發生概率。經常罹患口腔潰瘍的患者, 就更要注意。如有可疑,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必要時行病理活檢,以明確診斷,及時接受相應的治療。切不可等閒視之,以免延誤治療良機。

小編提醒: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口腔疾病

Copyright © 啊啊口腔網 All Rights Reserved